微信凭什么干掉支付宝
微信战胜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终于在支付系统上遇到了最为强大的敌人——支付宝。微信的支付跟支付宝简直没法比,用微信能买啥?买易迅的东西?而我几乎就记不得易迅的名字,与易迅相对应的是淘宝和天猫,这样比起来微信羞愧难当。只此一点,微信绝对输掉了。无疑支付宝后面有太多的劳动成果,而微信的支付系统有什么呢?Q币?发红包?这样比起来,微信的支付系统脆弱得很。
可是微信偏偏就不安分守己,不但搞支付,还搞理财通,直接PK阿里的余额宝,这两种货币基金的利率差不多,可是我没有理由把更多钱放进理财通,因为如果不是纯粹基于投资,而还贪图一下购物方便的话,我可能会在余额宝里下点功夫。
这样看来,微信的支付平台跟支付宝比起来,似乎没戏了。
这些观点是多数人的观点。但是从长远看来,微信似乎更有前景。
腾讯一直主导互联网的真正秘密
第一就是从互联网的发展脉络来看,腾讯一直占主导地位,如果把互联网的演化发展比喻成一棵树的话,那么腾讯始终在主干位置。为何同一批起来的网易、搜狐、新浪都不及腾讯呢?因为腾讯一开始就抓住了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的本质是人,而非网络,亦非讯息。
所谓的讯息大爆炸不假,可是有谁能吸收那么多讯息?人最感兴趣的东西是人,人活着的本质是寻求别人的认同,即便学富五车或腰缠万贯,这些只是希望得到别人认同的手段。
所以QQ从一开始就抓住了互联网的根本,而网易、搜狐、新浪则被讯息迷惑,弄一大堆密密麻麻、古灵精怪的讯息,让你尽可能地耗在他们的网站上。
谷歌在这方面就看得更明白。它不是让你在它的网页上停留更久,而是帮助你尽快离开它的网页,因为人对过多的讯息是排斥的。
我还记得我们刚开始学会用电脑上网,基本上都是从QQ开始的。Windows打造了一个PC平台,却帮QQ做了一盘菜,很多人上网就是为了上QQ。
后来,偏偏有个不安分的乔布斯搞出了一个iPhone的东西,从此互联网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当时还没反应过来,第一波机会让新浪给抓住了,推出了微博,可新浪由于对互联网认知的偏差,仍然围绕讯息来展开,形式都是许多人围绕着某个讯息转发评论展开的。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塑造了不少大V,可这跟咱老百姓屌丝啥关系?就是咱不明真相跟着起哄才成就了这帮大V。搞讯息这东西是很危险的,全民都搞讯息更危险,最后微博变成了民告官爆料反贪的武器。于是在微博上打击谣言的同时,顺便扯下一些大V(薛蛮子等)的皇帝新装,新浪微博算是消停许多,到最后官不喜、民不爱。
之前腾讯也搞出腾讯微博这种事,不知是想阻挠新浪微博还是真想发展起来,不玩人了,玩起了讯息。直到微信的推出,才真正回到正轨。
其实,微信的出现,严格地说也不算什么伟大发明,微信的重要价值就是把QQ积攒的5亿粉丝给平移到手机上。
为此有人说,这是市场领导者通过颠覆自己打了一场最好的防御战。我认为这是不了解腾讯价值的荒唐解读。当年小马哥逢人就讲我有5亿粉丝,虽然矫情,却不失其价值的本质,腾讯成功的根本就在于它有粉丝,QQ是在PC时代服务这些粉丝的工具,而微信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服务这些粉丝的工具。
千万不要把QQ通信工具和微信通信工具当回事儿,该当回事儿的是这群粉丝。所以微信绝对不是什么石破天惊的伟大发明,而是一个必然的产物,没有张小龙搞出来,也有李小龙搞出来。
如果说Windows平台为QQ做了一盘好菜的话,那么智能手机平台则为微信做了一盘好菜。想想看,中国人上网时间都耗在QQ上,而手机里用得最多的是微信。
而支付宝对于智能手机,就差点分量了。因为没有智能机的时候,支付宝在PC上就够用了,现在又说可以满足人们利用散碎时间购物,这不是胡扯吗?智能手机的第一要义是随时随地和人联系的,利用散碎时间购物是其次,真实的情况是我们用PC的大屏幕筛选商品,考虑成熟了可以通过手机支付。而在手机上支付所占有的时间,远不如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占用的时间多。
请问如果买一款手机,微信功能与支付宝功能你只能选一项的话,你会选择哪个?多半会选微信。
如果支付也是人们之间交流的一个手段的话,天然的支付功能应该在微信下面,而不是独立于微信多出一个支付系统。这样想来微信搞支付算是天经地义了。
“人与人”和“人与商品”的竞争
微信胜出的第二个原因,极易被我们忽略,那就是人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说新浪是“人与讯息”,那么阿里是“人与商品”,微信就是“人与人”。
“人与讯息”随着新浪、搜狐的没落,已经证明没那么重要了,剩下的就是“人与商品”和“人与人”的较量了。
你留心的话,就会发现我说的,人最感兴趣的是人,而不是其他东西。即便对商品感兴趣,其本质也是对人感兴趣。
你为何要买那件潮服?根本目的不是遮羞蔽体,而是让你的朋友认为你是个潮人,或者让潮人圈子接受你。
为何中国传统文化里,官文化比商文化更强,因为当官直达本质目的——别人的尊重,光有钱不一定能获取尊重。
我们不否认商品满足我们许多基本的功能需要,这正是阿里所引导的——淘宝、天猫上面充斥了平又靓的商品,买家们通过各种比较,选到便宜得不得了的商品,卖家们为了获取流量冲钻低于成本价甩卖。
说白了,我们在淘宝、天猫上买东西就是为了便宜。这并没有错,很迎合老百姓的生活态度。可是想想看,我们会一直这样讨便宜下去吗?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买东西只认便宜,到后来我们开始学会了认牌子,继而开始个性化消费,甚至为此愿意多花点钱。
难道是我们不精明了?
不是的,而是我们更精明了。我们多花点钱买牌子货,可以省去故障的麻烦;我们买名牌服装,可以获取到别人尊重;我们买个性化的东西,可以捕获艳羡的眼光……我们慢慢地从关注商品的性价比,转移到了关注人身上。在获取别人的注意上,品牌其实比低廉的杂牌的性价比更高。
可以推测,未来电商一样会走出性价比的误区。随着人们的收入进一步提高,商品的功能性满足,已经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关注是别人如何看自己。
笔者曾经多次讲过,功能性商品满足的是人们的负需求,欲望以问题解决而结束,这种需求是没有延续性的。而获取别人关注的欲望,是没有上限的。比如若仅仅作为交通工具,捷达车就够了,但现代人买豪车更多的并不是出于汽车的功能,而是基于获取别人的尊重。最后大家进入了购买豪车的“军备竞赛”。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会渐渐把焦点从商品身上转移到人身上,这就是微信的机会。微信建立的是圈子,敛聚的是相同喜好的人群,人们在微信上买东西,就是要获得某一团体里人的认同或推崇。而为了达成这一点,商品贵点儿根本不算什么。
这也就为商品溢价找到了可能,而溢价在淘宝、天猫里是很难做到的。
未来的商品价值一定不在商品本身,而体现在人身上,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一直倡导的“体验”。
举个例子,我要卖红酒,我不会唠唠叨叨地诉说我的红酒是勃艮第核心产区,橡木桶储存云云。我要做的是组织文化沙龙,在沙龙上卖酒,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就是圈子所带来的体验,微信可以做到,而阿里所能提供的是你精打细算淘了一支红酒比市面上便宜二十块钱所带来的窃喜。
再举个例子,我要卖文化衫,购买者并不是因为缺件衣服,也不是因为这件衫的面料很好,而是他太喜欢文化衫上的创意了,那么我之前就在某个圈子里先宣扬某个性文化主题,博得大家的欢喜后,我再去创作这个文化衫去卖,人家买的根本就不是那个衫,而是文化。
这一点正是微信圈子未来可能做到的。淘宝天猫哪里有?时至今日,用阿里旺旺找个朋友都难(无数个你不认识的卖家在上面),更别说分享某个东西了。
而微信圈子这种先抓粉丝的做法,不正是雷军做小米的成功模式吗?
如果互联网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话,那营销的本质也是人,不是商品和讯息。
功能性商品满足的是人们的负需求,欲望以问题解决而结束,这种需求是没有延续性的。而获取别人关注的欲望,是没有上限的。